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Apr. 28, 2020

Design thinking的思維

感性設計聯盟的另一個錯誤是對流程的不嚴謹。那天的資料第十三頁有感性設計流程,程序上不符合標準化管理,嚴格來說有錯誤。如果這只是一家公司的內部流程,或許有解釋的空間;如果這想要做為一個聯盟的標準,至少算是區域性地標準,那流程的邏輯性與品質保證方針就無法隨意了,必須嚴謹以待。

整個流程設計是以日本的感性工學為基礎,參考了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架構,與情感設計(Emotion Design)的元素,拼湊出來的葵花寶典。不管哪套邏輯,只要涉及新產品開發,就離不開長期與短期的衝撞。感性設計思考強調人之情感因素左右對產品的喜好,決定產品的價值觀點。傳統的設計者,很少思考為何需要這樣的產品、機能,接到一個任務,規劃出一個Me too的產品(What?),想辦法做得比別人好(How?),而忽略了為何需要這樣的機能或是產品(Why?)。產品的存在價值是解決客戶的問題,而解決問題方案,是那份情感因素所堆壘而成的。這些因素會隨著競爭的變化,隨之改變,因之才會出現價值=機能/成本這樣的公式。為何有些東西會成功?為何做手機的公司一堆,Apple獨領風騷?企劃、設計、ID、製造與廣告促銷,甚至老闆親上火線,大家都在做,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只因Apple的產品開發是從Why出發的。(此部分請參考前面黃金圈的文章)

要避免價格競爭,或是延長競爭優勢,創新與技術的領先,是關鍵因素,專利就是表現技術領先的一種面相。然而,感性設計思考要談的不是今天要的產品,也不是明天銷售的產品,這種產品很容易陷入成本競賽的陷阱,是要看十年後甚至更長時間的概念性產品。看看汽車產業都會提出未來概念車,就是這種因素。反倒是電子產業都認為產業變化大,只看到一代一代順著莫爾定律發展,終究也碰到了天花板,難以看到長遠的發展,二十年風光後,又被汽車產業給追回去了。(IT產業沒有明天,因為Intel或是Microsoft消失,這個產業就要開天窗了)

既然是概念產品,而且是未來地主流,自然不可能靠今天的技術來完成。如何在做出概念研究後(產出物為商品企劃),投入研究發展,以取得概念產品的必要技術(Technology Road Map),是企業的技術戰略範疇。商品戰略沒有技術戰略的支撐,就不可能有領先的基礎,即使幸運作出來了,也不過是葡式蛋撻效應,曇花一現。創新技術研發是在感性分析後,商品戰略產出商品企劃(Product Road Map)的同時,同步進行的技術戰略活動。

國內企業基本上沒有研究開發,只有產品設計,設計也只停留於改良與複製的層次。為何不投入研究開發?經營者都知道,就是風險太高了。為何風險高,下不了手?主要就是沒有方向性,少了商品企劃的前瞻性技術開發,都可能打水漂,對經營而言,是筆沉重的負擔,可免則免,自然無法產生價值產品,淪為價格戰也是無奈之舉。(會賺錢的就是好企業,至於賺多賺少,沒有虧的就是好公司!個人感嘆的是,三安是否做到?該賺的沒有賺到才是可惜!)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