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r. 24, 2020

模仿不該是國家政策

寫於2012/9/10

台灣實施教育改革方案已過了十年了,現在可以大聲的說:『台灣教育改革,徹底的失敗,而且影響層面,波及整體經濟發展!』沒有神、沒有聖者,對一個人過度的崇拜,只會帶給社會莫大的災害,李遠哲博士對台灣的貢獻,看來是深又遠的禍害。

前幾天教育部與相關單位討論技職教育的問題時,企業抱怨國家沒有培育企業需求的人才;學校也抱怨,招不到學生,朝陽科技大學校長更抱怨的說,企業把培育人才的責任全都丟給了學校,沒有捫心自問.....一個不可能有結論的會議,就在各說各話的情況下落幕。教改最大的敗筆就是把職業學校連根拔除,讓台灣的技術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製造技術,一點都沒有進步。聽說本來是建議編個兩百億預算來振興技術教育,最後答案是三億,這就是沒有願景與策略的必然。

諾貝爾獎得主絕對值得尊敬,但為何諾貝爾獎要分那麼多的類別?就是術業有專攻,天下間沒有萬能的人。台灣政府卻把諾貝爾獎得主當成救世主,結果可想而知。試想,現在少子化,家長巴不得讓小孩都進入大學,一旦進入大學,學到的又是那麼的粗淺,問題是進入社會後,要持大學文憑的小鬼去生產線做技術工作,根本沒有可能。

一來是沒有意願,因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要當白領(學學高官的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二來沒有能力,因為現在的大學根本沒有真正懂技術實務的教授或老師,這些人訓練出來的學生,如何上線,當然就必須從頭來。問題來了,企業有必要負擔這筆成本嗎?有能力系統化地自行訓練人才嗎?學校有為此現象而改變嗎?政府有沒有察覺到經濟發展的問題源頭,做必要的調整嗎?沒有!結果就是落入到技術無用論,凡事求設備,認為只要買到設備就萬無一失,四隻小豬的事件因此而生。

我們有證照制度啊!現在行行業業都需要考證照,捫心自問,這些證照如何來的?是真正具備專業而得到的呢,還是經過補習班訓練出來的一堆考將?沒有車床或是銑床,就能夠訓練出操作的技術員,天才也不過如此。實務界的工匠在台灣根本沒有市場,政府所有的補助專案,有人補助技藝專長嗎?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才是產業的根本核心競爭力。

今天的新聞報導提到,新加坡的教授薪水是台灣的3.6倍,香港與韓國也都比台灣高2~3.6倍,不知政府相關單位的官員做何感想?TTQS聘請一群台灣優秀的顧問,協助提升企業的教育訓練的系統建置與能力,本來還以公務員的鐘點費(全世界最沒有價值的公務員,是以降低成本來表現能力,而不是以創造價值來凸顯其使命)1,600元/Hr為基準。沒想到後來主計單位要求主辦單位砍到1,200元/Hr,主辦單位也認為反正顧問也是靠補助案過活,省下來的可以用來聘請更多的顧問,就此讓TTQS陷入沉淪的邊緣,因為那只夠請一些沒有用的新人或是剛入社會的學者,把企業當白老鼠來練功,如此體系,如何博得認同?(各位不要忘了,這是台灣,不會以美金計價的)

如果設備可以解決問題,那根本就不需要談經營管理,只要買得到設備,不就得了。一流的設備,二流的管理,只有三流的產出是台灣常見的現象,再好的設備都需要操作者的精湛技術來駕馭,相對的,有精湛的技術,既使平凡的設備,都可能做得很好,Toyota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用三流的設備,一流的技術,做出一流的產品,那才是核心競爭力,別人根本無法複製與模仿(設備是別人的技術,操作設備則是自己的技術,設備廠商會把技術轉賣給生產廠商,但卻無法賣設備操控的技術,那只有靠技術員經驗累積出來的)。

台灣人把很多的東西喊爛了,以訛傳訛的,結果積非成是。『我們很重視研發、我們很重視教育訓練』,結果是重視研發的預算,用來買設備,快速換錢;重視教育訓練,但要看職訓局補助給多少,訓練就辦多少.....這樣的問題,政府單位就像明眼的瞎子一樣,還大力的補助,只因為好聽又好看(KPI:補助件數與補助金額,花的不是自己的薪水)

美國人的科技政策是養技術於國家,養科學家於企業。美國國防部會針對十、二十年還不可能商品化的技術,委託如IBM、Xerox等國際知名公司,以專案的方式承攬先端技術的開發。這些技術一旦發展出來,可能沒有立即的用處(因為是前瞻技術),也可能十幾年後會發揚光大,屆時只要有人願意出錢,都可以享用。國家積累了技術,企業卻用此筆預算,培養一些科學家,也可藉此方案,發展出相關領域的技術,就是美國的前瞻技術強的原因。聽說Xerox在1985年就幫國防部開發出1.5吋的眼鏡電視,解析度比現在的高解析度還高。

台灣補助的只是用來補助過去的花費,申請單位只要把一些數字兜起來,就可以拿點補助費,何樂而不為,也就衍生出工研院代理撰寫計畫書的新業務。現在工研院開如何撰寫SBIR計畫書的課程,收費之高讓人乍舌,卻絡繹不絕,如果上個課就可以申請補助,划得來啊!問題是這樣的科技政策,還有前途嗎?根本無法讓納稅義務人繳交的稅,創造更高的競爭力,這也是薪水提不高的另一原因。一群沒有頭腦的國科會博士們,都還不知道研發的真義。可嘆!

日本人的科技政策與美國大不同,是鼓勵企業做研究開發,讓技術與人才都由企業自行負責。政府定期的要企業做出十年後的產品來競賽(台灣的精品獎,不要也罷,大部分都是電子產品得獎,卻又是微利產品得獎,得到精品獎卻沒有價值,這個獎項還有意義嗎?)。想想,要做出十年後的產品,只依靠現況的元素,是不可能的任務,自然要投入到前瞻科技的領域,也因此培育出技術預測、技術盤點與培養出一群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