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難,就如莊家與賭徒;管理不難,就是原理原則...

May. 11, 2020

隨堂日誌的意義

接下來是課程執行,這也是另一個很有價值,卻被忽略最嚴重的一塊。

TTQS的12項,有a,b,c,d,e五個小項,分別為教材的遴選、教學方式的遴選、講師的遴選、學員的遴選與軟、硬體設施的遴選。這五個項目依據什麼標準來評估?學員的滿意度調查表的內容?那可能要說這個辦訓專員太混了,不夠格。滿意度高不代表課程合適,前些時候,很多講師引進一些課堂活動,讓學員很輕鬆,結果滿意度很高,事後檢討,主管們只有一句話:「我們學到了什麼?」

滿意度不高不代表不好,是可能在哪個環節出了狀況。譬如,學員沒有遴選正確,結果很棒的課程,學員聽不懂,只會給個不滿意的分數,這是學員遴選的問題,不是講師與教材遴選的問題,這五個子項目只靠滿意度調查的資料來評估,那太Low了吧!

這些問題就必須依靠課堂日誌來記錄與保存,以作為課後檢討的數據,也就是隨堂日誌的價值在此。什麼是「課堂日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也從來沒想過為何需要。其實平常辦訓時,都會有要老師簽字、針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狀況的紀錄,大概就是這些,那就是隨堂日誌的縮影。

標準的隨堂日誌應該還包含課程進度與設計時的大綱是否吻合,異常狀況與處理過程,學員上課秩序與反應,講師的課程推進是否正常,以及整個課程的紀錄等。時間的合適性,教材的合適性,學員的合適性以及講師的合適性,是需要靠這份資料來檢討的。

而且跟課過程,對於學員的秩序維護,也是跟課的意義之一。當然,講師與學員有不一樣的觀點起衝突時(曾經有過的案例),就必須及時處理以及詳實記錄,這些都將是寶貴的K/M題材。

一般為了方便,大多數的企業,都只是一張課程實施概要包山包海的,當作課堂日誌用。個人會建議把課堂日誌以研發日誌的規格來看待,會有意想不到的效益在後面。

把課堂日誌製作成一整本,一年份的教育訓練計畫確定後,製作出課堂日誌。課程基本資料都直接印在上面,執行課程時,會出現幾個現象,對教育訓練的持續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1. 本來計劃好的課程,因為種種因素,取消了。這就是一致性評估的好材料,為何計畫的課程無法開課,是計劃不周詳?還是預算問題?還是什麼原因?總之對下次的年度計劃的編列,會有改善的價值。
  2. 課堂紀錄的內容,對於其他課程的講師,可以參考其他課程的實施狀況,有互相分享的效果,可以讓講師多瞭解企業文化。
  3. 完整的資料,是下個步驟Review要用的數據。
  4. 臨時追加的課程保留一些空白頁即可。

課程實施後,接下去就是課後的檢討與結案。

Latest comments

03.11 | 01:10

上述11點,能做好好難~
ISO 30414規範沒看過條文,不過覺得好扯,管理應該是變形的/彈性的,把它「標準化」「規格化」似乎不妥,即使是最低標準,那也何必給個最低標準呢?是要大家遵循最低標準=合規就好呢?

03.05 | 22:09

My sentiments exactly!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