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30, 2020

經濟的轉換-老闆的理念不變?

今非昔比--台灣競爭力的QBQ1

台灣企業主(不能稱之為企業家)都認為本身很有競爭力,政府更不用說,領著一堆世界第一的頭銜(台灣已經有了48個世界第一的頭銜了),卻只能賺取微利、不敢調薪,薪水十六年來沒有變化、產業只會罵政府奶水給得不夠,都不想想,電子產業(含IC)已經享受稅務優惠多少了.....連簽一個「服貿協定」,一堆的企業家就跳腳說道:『協議簽了後,台灣企業就將被大陸吞噬掉!』特別是那位號稱國策顧問的人,實在太沒有骨氣了。

如果與外國簽了一個協議就會倒的企業,證明這個企業已不再是具備競爭力的產業或是公司,倒了反而是另一個產業的興起,對整體國家競爭力,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民進黨口口聲聲台灣是個國家,簽「服貿協定」如果是一個國與國的協定,那不更正說明這個事實嗎?一昧的反對,也不管對與錯,這個黨也就是如此格局而已,無法期待。今天就來談談台灣競爭力與格局。

今天去參加世界銀行與亞洲銀行商機的說明會,沒甚麼特別的期待,聽到一位在亞銀17年經驗的博士提到這兩個銀行的介紹,才發覺到,台灣人真的很本土,也難怪都喜歡以草莽自居。看到亞銀與世銀的願景,本來以為很銅臭氣的單位,沒想到卻有如此崇高的願景。以「扶貧、氣候變遷、消除貧窮與追求幸福生活為願景,提供金錢的貸款援助」。

演講者同樣是中華民國的公民,很鼓勵企業台灣企業多利用這個商機。席中有位台灣大老(應該也是企業主)提問,一句話就是這兩個銀行有沒有提供給SME(中小企業)貸款服務,台灣的中小企業到外面打拼,就是融資部分難以突破,是否可以搭上亞銀與世銀的順風車?

這個問題讓演講者有點難回答,這兩個銀行的目標與使命是那麼的神聖,願景是那麼的崇高,台灣企業看到的卻只是有沒有奶水,還是以自己的賺錢為最基本目標,高度差太多了!聽了有點難過,兩個銀行打的是「Give and Take」的策略,而台灣企業主想到卻是「Please Give me」的概念,是賺了錢有心力再回饋社會,這就是台灣人思維。要不要回饋還看老闆高興,如果大環境不佳,還可以不要回饋,總是要活下去嘛。台灣薪資水平維持在16年前水平,就是這樣的觀念所造成的。戴老闆的賺不到五萬塊回家向父母要說,卻不想想為何台灣年輕人無法賺到五萬塊,只因為台灣的經濟能力提供不了五萬塊的價值。

先進的地方是以高待遇來吸引好人才,對於績效的要求決不手軟;相對的落後地方則以低廉的待遇來找人,卻不懂得用人,既使有好的人才,也都被當奴才用,自然無法有好的績效。中國人自尊心很強,特別是當了老闆後。屬下沒有事事請示或是聽話,老闆會覺得不被尊重,那種能獨立思考的員工反而難以在組織中生存。最近看到教育部長,以一個部長之尊,在12年國教的法條立法過程,領悟到做事更要學做人的道理。這樣的感嘆尚且出現自部長尊口,你我老百姓又如何

不會用人產生沒績效的經營,只好想辦法降低成本,那就是外移找更便宜的勞動條件。世事很公平,便宜勞動力的地方意味著還沒開發,也代表著能力還未成熟,如果只是用人數來滿足經營需求,人海戰術終究會成為包袱。用一流的薪水雇請一流的人才,追求超出一流的績效才是王道。

同樣都是以賺錢為目的,世銀與亞銀是以先給方便,由方便的過程,創造一個去貧的社會。資源有限,還是只能以融資方式為之,就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台灣的企業主,就是先以自己能否賺錢為最基本考量,或許有些願景,但總會以大環境為藉口,讓自己對賺取價值財的能力麻痺,結果慢慢的經營理念消失了,這就是當今台灣社會的百態。口口聲聲只要經濟好轉就加薪,最後還是老神在在,不動如山,甚至怪年輕人沒有用,這就是願景欠缺的結果。

前幾天郭台銘先生在股東會發飆,罵幾任財政部長不食人間煙火,很多人與媒體,都成了郭先生的傳聲筒與共犯。郭先生大概沒注意到,他的集團享受了國家多少的稅務優惠才有今天的局面,居然回頭罵政府,典型的得了便宜又賣乖,是台灣企業主的特質。

最嚴重的是財政部長張盛和先生說的那句話:『郭先生說的應該不是說我吧!』這不就是賣友求榮,最沒有團隊概念的官員嗎?行政院的困境就是這種人居然可以當部長,蜀中無大將了嗎?郭先生說的不是他,那就是以前的部長的問題,錯不在他身上!

一個政務官,為五斗米而折腰,不知他有沒有去翻翻當初李國鼎先生當財政部長的所有作為?一個沒有團隊,一個不敢大聲回應郭台銘,告訴他錯誤的觀點的部長,還要把前幾任的同僚拉下海,台灣如何還有前途?現在的行政院就是沒有一個人敢為政策負責,一昧的逃避與卸責,也不能怪,要怪就要怪馬先生,不識人也不懂用人,更不懂要求,還是停留於見風轉舵的牆頭草性格與只要聽到聖上英明的說法就高興的虛偽。同樣是湖南湘潭出身,比起曾國藩與毛澤東,馬先生真的差多了。